时光长河中,总有一些转折意味深长。
发展征程上,总有一些节点举足轻重。
2018年,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,风从东方来。
6月,苏浙皖三省与上海市主要领导,在黄浦江畔共商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大计。作为合作成果之一,九城市共同发布《松江宣言》,共建共享面向长三角的G60科创走廊。
作为安徽唯一既与江苏又与浙江交界的省辖市——宣城,站在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起点,迎来了拥抱长三角的历史新机遇。
在这个重要节点,市委、市政府因势而谋、顺势而上、应势而为,发出响亮号召:“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!”
这是省委、省政府对宣城的殷切期望。省第十次党代会把宣城定位为“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”。省委书记李锦斌来宣调研时明确要求,宣城成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,当好排头兵。
这是历届市委、市政府坚持东向发展战略的升级版,是宣城近30年来一任接着一任干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宣言书,是宣城280万人民的梦想图。
确实,梦想很丰满。从“我与长三角”到“我的长三角”,宣城,从未离沪苏浙如此之近。
然而,现实很骨感。“我的长三角”仿佛触手可及,却又似渐行渐远。
在长三角城市群、G60科创走廊的大家庭中,我们仍处于后发位置。2017年,毗邻的江苏省南京市GDP已进入“万亿俱乐部”,是我市的9.9倍;常州市为6622.3亿元,是我市的5.6倍。接壤的浙江省湖州市为2476.1亿元,经济总量绝对值比我市高出1287亿元。
悬殊的对比,骨感的事实,又把我们拉回到现实:宣城,离沪苏浙到底有多远?
这是宣城的时代之问,也是“对标沪苏浙,争当排头兵”新征程上,必须要给出的答案。
我们,远在哪里?
23年前,《人民日报》刊发的《山这边,山那边》,曾深深触痛了宣城人的心。
23年后,再看“山这边”与“山那边”,差距依然醒目。“山这边”的溧阳市,2017年生产总值达858.04亿元,是“山那边”的郎溪县的6.4倍。
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一点,宣城与毗邻的江苏省常州市、浙江省湖州市的差距,同样惊人。
2017年,常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18.8亿元,高出我市约375亿元;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0191.9亿元,是我市的6.08倍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9955元,高出我市近1.6万元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835元,高出我市1.1万余元……